IPv6的概念都出来好久了,为什么现在的主流还是IPv4?
是因为路由器的普及使得子网划分变得普遍而变相地增加IP的缘故吗?还是其他?
全球IPv4地址明年用完 IPv6将逐渐取代
这是2010年的新闻
1楼(未知网友)
1、怎么IE6\7\8 还那么多人用? 要改变用户的习惯是很难的。
2、而且最重要的是没有一个渐进的升级过程,IPV4、IPV6之间不兼容。这就犯难了。
2楼(站大爷用户)
首先,在中国ipv4地址已然不够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
其次,不仅是在中国,随着新技术的发展,ipv4一定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。
但是ipv4向ipv6过渡绝对不是升级个补丁这么简单,不是像windows update一样自动升级。
(1). ICP提供的内容要首先向ipv6迁移/兼容。
(2). ISP得做好ipv6主干网络的铺设。
(3). 硬件厂商(路由器 交换机 ...)也要做好各种配合工作。
(4). 最好可以让用户无感知替换。
先写个框架 有人看再写。
当然,其实顺序应该是(2)+(3)先向前走,(4)过渡,(1)自然会跟上。
关于目前防止ipv4地址枯竭所用的一系列方法,譬如NAT等等,并不能完美的解决地址的问题,而且对网络性能也有一定影响或者在管理上增加成本。更不要说等到物联网时代的到来,各种设备都要接入网络,那地址就更不够用了。
现在国内的各大ISP都在升级自己的主干网络到v6网络,在其他几个答案里我也看到有人提起v4 v6互通的问题,因为当时设计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互通,所以从报文结构来讲,是没戏的。
现在研究过渡技术的话,常见或者说用起来比较好的一般也是隧道,翻译。
隧道的话,据理论分析是影响网络性能的,同样的,有状态的翻译也会增加管理成本,所以现在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无状态的翻译。这样以来,主干网络变成6了,互通的问题就会变成4-6-4, 4-6-6,6-6-4这三个问题。再无非就是在4与6的边界做一个无状态翻译,做好配套的诸如dnsv6等,就可以实现46互通。当然了,对于一些应用层的东西来说,可能还是要以隧道为辅,所以就会出现无状态翻译为主,隧道为辅的过渡技术。
有人会说,原生双栈不是很好么,原生双栈不用考虑互通的问题。
双栈确实是个好东西,把4 6的问题分开来 4走4的路 6走6的桥。可是这样一来,不是过渡演进,而是一种原地踏步的感觉,不会对推广ipv6技术有正向的推动力。
现在v6遇到的问题是,因为更新换代有成本,短时期内v4枯竭又没有到迫在眉睫的地步,更何况有各种方法在帮v4“续命”,所以ISP虽然被国家推着走,但是换代积极性并没有特别高。而作为硬件厂商来讲,只有有需求,它才会去做。包括ICP,用户都去了6,它自然也就支持v6了。
用户,慢慢的引导吧,最好还是有某个杀手级应用应运而生
3楼(未知网友)
本人是一名大学生,我就从我大学的角度去发表一些看法,作为抛砖引玉之用吧。
ipv6这个词是从师兄的口中得知的,“等ipv6出来了,下载校外资源不再是梦。”那时2011年刚进大学,对这些陌生的词很没概念,于是不断问同学,问师兄,没几个很了解的,老师上课也是蜻蜓点水。学习没有任何宣传,更不用说鼓励了。而现在,下载校外资源仍然是梦。
前段时间,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一个技术牛那打听到可以使用ipv6了,步骤很简单,把c盘的host文件更新一下就行了。果不其然,facebook、youtube等外国网站一下就登上了。不过好景不长,客户端升级之后再也没看过ladygaga twitter了,看来学校不仅不鼓励,更是不愿意,防止学生看到一些“新鲜”的东西。
本应是自由开放的大学,拥有最多使用电脑如吃饭,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的大学都不宣传,推广ipv6,我想“IPv6的概念都出来好久了,为什么现在的主流还是IPv4?”这个问题等我毕业后还会是个问题。
谢谢邀请。
4楼(未知网友)
GFW在ipv6上不是那么给力,我听我们老师说,当年某个中央的高级领导过问了下GFW能不能用在ipv6,答曰没完全准备好,于是他原话就说:“那这个先放一放”。
5楼(未知网友)
学术界希望世界上每个沙粒都能分配到一个ip
工业界说 为啥?
6楼(未知网友)
这个要从ipv6和ipv4的差别上来讲。很多同学以为ipv4换成ipv6就跟软件更新一样,只要下载安装就行了。其实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协议,ipv6的地址是128位,其数据包格式与ipv4完全不同。不仅是包格式不同,其中ipv4 的协议号在ipv6中也大有差别。比如说icmp协议在ipv4中协议号为一,而在ipv6中icmpv6的next header为58。这些也就决定了,我们部署ipv6绝不仅仅是将网络中的设备ipv4地址换成ipv6那么简单。
在网络当中,单播流量是需要路由的。试想一下,你的设备虽然有ipv6 的地址,但是没有ipv6的路由,自然也就不能将数据包正确地转发出去。因此现在首要的问题,还是让世界各地的路由设备通过BGP-v4来学习ipv6的路由。
ipv6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提出,但是CIDR和NAT技术的推出也延缓了IPv4地址被耗尽的危机。就目前的现状来看,推动ipv6发展的动力其实就是物联网和移动网络(当然这其中还有juniper那位大师级人物杰夫道尔的四处游说)。在移动网络中基站直接的流量其实走的是6to4隧道,也就是我们在公网上看不到ipv6的地址。另一方面,物联网的研究十分迟缓,基本上就是砸钱,能够有点研究成果的就是世界上能够数得上的那些IT寡头。所以说,一般的企业和用户对ipv6还没有那么迫切的需求,这也是ipv6部署迟缓的重要原因。
当然,ipv6在下个十年内替代ipv4将是必行之势,NAT的缺陷正在让网络架构日益复杂,并且偏离了最初网络先驱者对于用户端平等的设想。网络问题的日益复杂化,提高了网络维护的成本,这是那些网络设备供应商所不愿看到的。我们能从cisco和juniper的操作命令更新中,看出ipv6离我们真的不远了。
7楼(站大爷用户)
互联网的分层使得各个层都有不同的协议和规范,除了ip层(network层)只有ip协议。作为各个层之间唯一的细腰,ip层的更换会影响很多其他的层。
8楼(未知网友)
要说原因,我认为只有一个字:钱。
IPv4(简称v4,下同)和IPv6(简称v6,下同)两个协议差别太大了,而目前v4还没有糟糕到完全不能用的程度,所以不管是硬件厂商还是ISP都没有动力去换v6地址。
换句话说,要换,需要钱,这个钱带来的效益不是很显著,收益率太差,所以都不愿意换。
首先NAT暂时解决了地址不够的问题,虽然NAT导致了很多末端用户无法直接点对点连接,但常规的网络使用都没有问题,而且人们也搞出了各种方法来穿透NAT。
虽然私有地址段加起来还不到两个A类地址那么多,但假如世界上有百分之一的IP地址都使用NAT的话,基本上就相当于把现有的地址数量翻倍了。
硬件的升级总是要伴随各种各样的麻烦的,要钱,要兼容性等等,看看USB3.0替换USB2.0的速度吧,估计完全淘汰USB2.0还要好多年;再看看SATA硬盘淘汰IDE硬盘,也是过了好多年,并且大部分AHCI控制器至今还保留着对IDE模式的支持。这还是在有消费需求并且老的硬件已经完全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。而v4至今还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,那么要被v6替换的话,要走的路还十分漫长。
要想完全推广v6,需要从骨干网到终端用户的所有设备都进行一次升级,这里的骨干网不仅仅是电信、联通的网络,还包括银行、铁路、军队等等的内部网路,还包括移动、联通的移动通信的数据网络,不管是哪一个网络的改造,都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。我曾经参与过某个网络的核心设备的改造,我所知道的成本是以亿计的,规模也不算大,如果这些网络全改造的话,我估计应该是一个超百亿的工程吧。
骨干网改造完了就没事了吗?不是的,还有各种末端设备,家里的网卡、路由器、计算机软件都需要升级。好在主流的操作系统都已经支持了v6,其它方面,只能说走一步算一步吧。
而且最最关键的是,目前整个internet是在v4网络之上的,所以v6数据有时候是需要使用6to4技术才能到达目的地,要改变这种现状,就需要把整个internet都换成v6网络,然后让所有v4的报文使用4to6技术来传输。我不清楚这种切换需要多大成本和多大代价,但我猜测局部的断网是肯定的,这个局部有多大就不好说了。普通用户能承担的起断网的代价,但一些重要的企业比如电力、铁路、航空、银行,这些断网的代价有多大,就不好说了。
有人提到了物联网技术对v6的推动,我认为推动力可能很有限,因为v6的协议比v4的复杂一点,由因为目前的网络都是v4的,要各个设备同时支持v4和v6协议栈,那么对于物联网里各种性能、存储空间都有限的设备来说,反而是一种负担。当然如果物联网也一直沿用v4地址,那么v6要翻身可能就更困难了。一个协议用的越广泛,那么要被替换就越困难,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修修补补。v4和v6面对的困局也在于此,另外,就算是全中国的网络都换成v6,全球还有那么多落后的国家依然使用v4设备的该怎么办呢?
钱,说到底,就是钱的问题。没有足够的钱去投入,没有足够的回报率。
9楼(未知网友)
从我做了几年的高校维护上来看,IPv6发展慢的主要原因是v4 v6不兼容。这个是最关键的原因!!!
具体的原因如下:
1.IPv4与IPv6不兼容,导致IPv6网络中如果有一个点不支持IPv6那么就分离了两个IPv6网络,必须使用IPv6 over XXXX的隧道,而配置,维护,性能等原因,不是强烈需求,肯定有人愿意做这个隧道,网管也嫌麻烦。
2.国内网络工程师,维护类的人员对于IPv6精通的少,用的人少,学的人少,学的人少,又导致用的人少。
3.IPv6理论上来说,需要对64位的处理器才能保证性能最优秀。需要升级设备,但是对于任何一个赢利的网络都不愿意做高投资,低回报的事。
4.NAT等网络协议,很好的解决了公网IP地址不足的问题,延迟了对IPv6的需求。
5.现在的设备厂商,多数都配套软件单独卖钱,也就说,你当时买设备的时候,没有IPv6功能,虽然后面的版本会支持的,但是,如果你想升级支持IPv6的版本,抱歉,请购买新的版本。据我说了解,价格一般都不菲。
6.目前IPv4地址紧缺,在欧洲,北美等并没有中国紧缺的这么厉害。中国是最紧缺的,但是我们对公网IP地址的需求却不是必须的。通常我们使用NAT也能满足日常上网聊天的需求。